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

  •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对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原创性贡献

    尹旦萍;

    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新时代以来,随着民族复兴成为妇女工作的时代主题,妇女工作面临着新使命、新要求、新挑战,迫切需要创新理论的科学阐释和正确引领。习近平总书记从治国理政的高度,对妇女工作作出重要论述,其中对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具有原创性贡献的内容有:坚持党的领导是做好妇女工作的根本保证,确定了妇女工作的本质要求;发挥妇女在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独特作用,肯定了妇女在两种场域的价值创造;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是妇联的职能定位,指明了妇女组织的前进方向。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对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原创性贡献,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发展,将男女平等上升为党和国家意志,在实践中引领妇女运动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

    2025年05期 v.37;No.193 5-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6K]
  • 从“公私割裂”到“价值共认”——基于马克思主义双重生产理论的妇女再生产劳动社会承认机制重构

    史敏;王新新;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生产主义”范式对家庭再生产劳动价值的承认不足,不仅固化了“公私领域割裂”的认知局限,还导致相关制度建设的滞后,进而加剧少子化、老龄化等社会矛盾。马克思主义双重生产理论通过批判性超越“生产主义”范式,创造性整合马克思“生活的生产”理论内核与中国“家国同构”文化传统,提出“双重生产价值同构”理论框架,打破“家庭劳动非生产性”的认知误区,以物质生产与人类自身生产的价值统一性为基础,为破解上述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引。结合跨学科视角与政策案例分析,研究从理论、制度、技术三方面探索重构妇女再生产劳动的社会承认机制:理论上解构传统劳动价值论的领域分割,确立公私劳动价值统一性;制度上关注家庭再生产劳动价值承认面临的现实问题,着力构建社会保障体系;技术上依托数字化手段推动再生产劳动价值的量化与可视化。这一社会承认机制的建立,不仅为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新范式,还助力破解人口发展难题,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妇女事业制度创新注入新动能,彰显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与实践伟力。

    2025年05期 v.37;No.193 13-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1K]

性别与历史——“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专题

  • 抗日战争时期党的妇女调查研究初探——以《中国妇女》报道为研究中心(1939—1941)

    岳颖;

    文章聚焦《中国妇女》(1939—1941)刊载的妇女调查研究报道,探讨其与整风运动前夕党对妇女工作反思调整的关联。《中国妇女》虽在整风前停刊,其报道已初步展现本土妇女运动探索,有别于以往侧重上层统战的妇女工作路线。通过分析记者、学生、明星等主体的调查报道,揭示妇女工作的两大困境:其一,工作内容与农村妇女现实需求脱节,未能充分回应生计、婚姻、卫生等基层问题;其二,理论基础薄弱,缺乏对社会结构和经济因素的深入分析,实践中存在简单化倾向。这些调查实践表明,整风运动后妇女调查研究的推广并非骤然兴起,而是源于20世纪30年代末的探索尝试。《中国妇女》调查报道虽规模有限,尚未成体系,但为理解整风运动后妇女工作路线的调整提供了关键线索,并拓展了《中国妇女》作为历史文献的研究价值。

    2025年05期 v.37;No.193 24-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3K]
  • 党报何以动员妇女?——以抗战时期党报关于“三八”妇女节报道为中心的考察

    刘相;

    抗战时期,被动员起来的广大劳动妇女积极投身抗日战场,成为促成胜利的重要力量。文章以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三份机关报对“三八”妇女节的报道为例,运用新报刊史的研究立场,探究党报动员妇女的历史经验。通过对《红色中华》《新中华报》《解放日报》三份报纸的分析,发现相关主题报道呈现一定的阶段性特征:1931—1936年重在引导妇女走出家庭,破除封建束缚;1937—1942年以服务统一战线为目标,强化组织动员,进行模范引领;1943—1945年则锚定经济建设,号召通过劳动实现思想解放。党报动员妇女的历史经验在于:一是坚持“劳动—解放—动员”的内在逻辑,呈现动员理念;二是运用情理结合的表达策略,传递动员话语;三是建构动员平台,表征了具有流动的、对话的和链接的平台化特征。

    2025年05期 v.37;No.193 34-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1K]

女性与法律

  • 罪错未成年人“四色”分级干预制度探析

    王一杰;方旭明;赵辉;

    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与再犯率攀升的双重态势,对现行“三分法”分级干预框架形成现实冲击。本研究立足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与恢复性司法理念,通过Z省A县罪错未成年人的行为轨迹分析揭示现行制度存在的三重矛盾:分级标准模糊、干预措施效能不足、协同机制梗阻。提出“四色”分级干预模型以行为性质为基础,心理评估与家庭接收为辅,构建蓝、黄、橙、红四级递进干预体系。针对实践痛点,设计动态评估机制、精准干预工具、健全检妇社协同平台,强化技术保障,并提出将分级标准纳入法规政策、建立专项保障基金等制度建议。为未成年人罪错分级干预的落地提供县域样本,推动未成年人保护从“事后处置”向“源头治理”转型。

    2025年05期 v.37;No.193 42-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6K]
  • 新时代未成年人保护的挑战与实践——第三届妇女儿童法治保障研讨会综述

    张丽霞;蒲佳蔚;

    在数智社会加速演进、未成年人保护面临新风险的背景下,围绕“未成年人犯罪防治”“网络保护”“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的实践”“未成年人保护实务”等议题,会议汇聚多方学界与实务界力量,就未成年人保护制度转型与路径重构展开深入研讨。当前未成年人保护正由碎片治理迈向系统协同阶段,呈现出法治体系日趋专业化、中国特色多元保护模式不断涌现、跨学科机制融合创新深化、儿童权利本位理念持续强化等趋势。在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引领下,未成年人司法分级干预、儿童利益代表人、家庭教育指导、未成年人参与机制等制度创新不断推进,多元协同的保护格局初具雏形。未来,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仍需回应技术演进与社会变迁带来的挑战,通过资源统筹、机制协同与专业支持,构建更加公平、可持续的法治保障体系。

    2025年05期 v.37;No.193 5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8K]
  • 性别平等与人口高质量发展——第八届中德性别平等与发展研讨会综述

    高凌;

    将社会性别视角和性别平等原则融入人口高质量发展战略中,对于促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人口发展具有深远的理论创新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在第八届中德性别平等与发展研讨会上,来自中国、德国、国际组织的专家学者聚焦“性别平等与人口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展开深入研讨,内容涉及人口发展、性别平等、婚恋观与婚育观、人力资源开发、家庭友好型工作场所以及教育支持等多个方面,分析和探讨当前人口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积极探索性别平等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的目标策略。研讨会提出了具有国际视野的性别平等与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路径,对推动相关领域的政策创新与实践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025年05期 v.37;No.193 58-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3K]

性别与教育

  • 民族高校女大学生职业决策倦怠的实证研究

    艾晶;徐益芳;

    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民族高校女大学生在职业决策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倦怠,严重影响了她们的职业选择和发展。以广西某民族高校为例,深入探讨民族高校女大学生职业决策倦怠的表现形式及其成因,研究发现,职业决策倦怠主要表现为身心疲惫、认知失调和行为退缩,其成因涉及职业发展前景不乐观、自我认同与社会期待的冲突、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以及性别偏见等多个方面。基于此,提出了多维度的干预对策,包括心理支持、职业认知提升、社会环境优化等,旨在为民族高校女大学生提供有效的支持,缓解其职业决策过程中的心理压力,纠正错误认知,促使其高效、正确地完成职业规划任务,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025年05期 v.37;No.193 67-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0K]

性别与社会

  • 高价彩礼治理效能何以削弱——一个“文化—政策”的分析框架

    刘桓宁;

    高价彩礼治理面临政策积极干预与价格逆势攀升的实践悖论,其症结在于地方文化逻辑与政策运行轨迹的深层冲突。基于赣南G县的调查,构建“文化—政策”的分析框架,发现彩礼在“议价—筹备—交付—分配”的各仪式流程中,都遵循着特定的传统规范。这些规范深度塑造着特定群体及个人的观念与行为范式,全方位削弱了外部政策的渗透效力,导致治理工作面临干预乏力、协同不足、工具匮乏、共识缺失等困境。文化与政策的冲突折射出传统治理惯性与现代制度理性的不可通约,在弱化治理效能的同时,也蕴含着一定的社会整合功能。破解困局需突破表层价格管控思维,推动政策弹性调适与非正式制度渐进转型的双向互动,通过文化再生产机制实现“疏堵共生”,为移风易俗注入长效动能。

    2025年05期 v.37;No.193 79-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2K]
  • 县域体制内单身女青年的婚配模式与择偶窘境——基于湖南省A县的调查

    曾泉海;

    县域体制内单身女青年是社会转型时期单身青年的一种特殊类型。基于线上线下半结构化深度访谈与参与式观察,从资源理论的微观视角出发,构建“性别—相对资源”分析框架,对县域体制内单身女青年婚配模式进行理想类型划分,并运用“结构—能动”视角对其背后的择偶窘境进行探索式研究。研究发现,县域体制内单身女青年的择偶窘境主要体现在性别失衡下的佳偶天成型困境、场域约制下的同舟共济型困境、自由选择下的郎财女貌型困境和多重考量下的突破传统型困境。客观审视县域体制内单身女青年的择偶窘境,要深化对婚配模式理想类型的认识,并从以人为本出发对择偶窘境进行有效治理。

    2025年05期 v.37;No.193 89-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4K]
  • 老龄化背景下失能老人家庭照料者的压力谱系与应对策略——基于鲁北地区六例失能老人家庭照料个案的研究

    张斐;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与高龄化程度的持续加深,失能老年人口数量显著增加。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山东省60岁及以上人口达2122.1万,总量居全国首位,其中失能老年人占比超10%,家庭照料压力问题尤为突出。本研究基于扎根理论,选取山东省鲁北地区BZ市6个失能老人家庭照料单元作为研究样本,系统解构照料压力。研究发现,失能老人家庭照料者压力呈现“三重异化”特征:身体异化、经济异化及情感异化。基于此,本文提出构建“政府主导—社区协同—家庭参与—专业支持”的多维干预框架,建议通过设立照料者专项补贴、推广喘息服务及社区心理疏导机制,系统性缓解家庭照料压力,为完善老龄化社会治理提供实证依据。

    2025年05期 v.37;No.193 99-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9K]

思政研究

  • 数智化赋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评价的现实转向

    董静;王思琪;

    党的二十大将数字化作为支撑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引擎,人工智能技术的迭代升级为教育创新发展提供了技术范式。推进数智技术与各学段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已成为新时代思政教育创新发展的战略方向。面对当前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评价体系建设中存在的评价主体单一化、评价目标片面化、评价方式形式化、评价学段割裂化等问题,数智化技术凭借其能够突破时空局限、适合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整合各学段间评价反馈的独特优势,有助于寻求解决评价体系建设中主体、内容、方法、体制机制现实困境的实践进路,推动评价体系不断发展和完善,从而进一步提升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整体成效。

    2025年05期 v.37;No.193 106-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3K]
  • 从碎片化到系统化的物流学课程群思政教学研究

    卢朝东;张慧芳;

    物流学课程群思政是一个全新的教育理念。利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发现物流学课程群思政教育存在理念碎片化、主体碎片化、资源碎片化和参与碎片化问题。通过深入分析碎片化现象对物流学课程群思政教育的影响,探寻思政元素融入物流学课程群需要遵循的逻辑,提出促进系统化的物流学课程群思政教育理念,构建跨学期、跨课程的物流学课程群思政教学内容整合,加强物流学课程群思政教学师生沟通与反馈,构建物流学课程群思政教育多元评价体系的策略。旨在促进物流学课程群思政教育从碎片化到系统化的转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2025年05期 v.37;No.193 114-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3K]

女性文学

  • 反思战争历史,昭示人类文明新生态

    王红旗;

    葛水平的长篇小说《和平》重写战争历史,讲述抗日战争年代中华民族以生死抵抗侵略者,以尸山血海的亲历记忆,揭示人们为追求和平而坚守乡土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信仰,昭示一种人类共同性的和平渴望。小说直指日本侵华战争将中日两国民众推向灾难深渊,女性成为战争主要的受害者。女作家运用宇宙生命哲学理念与死亡意象,塑造战争环境下人物性格的多重性、超越性的霄壤之变,而最终回归人性善与爱之根本。尤其对女性形象绿萍超越一切苦难的精神性人格升华,更有深邃性的启示。以个体生命主体记忆的新历史叙事,人类视野的和平立场,对当代文学书写人类战争灾难记忆库,对重构人类文明的新生态,具有世界性意义。

    2025年05期 v.37;No.193 121-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3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