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思政研究

  •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创新研究——基于主体重构、内容迭代和传播革新的视角

    倪念念;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面临数字化转型与代际认知差异的双重挑战,亟须以系统性教学话语创新提升育人实效。文章基于多学科融合视角,构建“话语关系重构—内容迭代—传播革新”三位一体的创新框架。在师生关系层面,从教学话语的主体重构出发,主张主体间性对话,通过师生的平等互动激活学生主体性,增强理论共情力与课堂感染力。在教学内容层面,聚焦理论话语的创造性转化,以中国实践解释马克思主义理论,强化理论与现实的逻辑贯通,提升话语吸引力与价值认同力。在传播革新层面,强调代际适配与生活化转译,兼容青年网络符号与学术话语,通过情境重构将理论嵌入生活经验,提升教学话语吸引力和感染力。

    2025年04期 v.37;No.192 5-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6K]
  • “三访·三赋·三行”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为例

    王欢;韩冰;刘旸;任琳;

    “三访·三赋·三行”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结合课程独特性、重要性和学校行业特色需求,直击学生浅层学、参与度低、实践能力弱等痛点,以全程促学、多重赋能、知行合一为教学理念,以学生认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到学而信、信而行,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为教学目标。该模式通过课前访学情、课中访疑难、课后访成效,促使学生深层理解教学内容;通过校园小课堂、AI智慧课堂、社会资源赋能学生,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通过让学生在行走中看、在探行中研、在践行中做,提升学生理论运用能力。这一教学模式创新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刻认识到“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更加坚定做到“两个维护”,充分显现出该模式的应用和推广价值。

    2025年04期 v.37;No.192 12-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6K]

女性与法律

  • 论未成年非婚生子女共同抚养权益之实现

    高丰美;

    我国未成年非婚生子女的抚养呈现单系抚养、抚养方式单一等问题。传统非婚生子女抚养观念、抚养方式、抚养权内容规定与非婚生子女抚养权益实现需求产生了落差。“共同抚养”理念强调在符合儿童最大利益原则下非婚生子女抚养权益实现与生父母婚姻关系的解绑,注重生父母对子女事务的共同参与性。在“共同抚养”理念下,借鉴共同抚养照顾表示制度拓宽非婚生子女抚养权益的实现路径,配置更加多元的共同抚养方式,运用儿童最大利益积极审查和消极审查规则,以助力我国未成年非婚生子女共同抚养权益之实现,最大限度地保障未成年非婚生子女的人格独立健全和身心健康发展。

    2025年04期 v.37;No.192 20-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8K]
  • 交流与互鉴:中法反家庭暴力事业发展的新契机——第十届中法反家庭暴力研讨会综述

    周小雯;

    2024年11月25日“国际消除家庭暴力日”,由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与法国驻华大使馆联合举办的第十届中法反家庭暴力研讨会在北京顺利举行。会议主要研讨了两国反家庭暴力的司法处置及相关措施,三大法律职业在法国反家庭暴力工作中的推动作用,数字时代中国反家庭暴力工作的新探索等三项议题,就反家庭暴力的法律制度和实践经验互学互鉴,带来了中法反家庭暴力事业发展的新契机。

    2025年04期 v.37;No.192 28-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9K]

性别与家庭

  • 不稳定工作、性别观念与家务分工:以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20年夫妻匹配数据为例

    刘爱玉;姜凤姝;罗聪聪;

    依托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20年的夫妻匹配数据,研究考察了不稳定工作与家务分工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不稳定工作的常态化与去性别化形塑了夫妻在家庭场域中绝对资源、相对资源的拥有状况,丈夫的相对资源依然在家庭中具有优势地位。工作的性别化诠释使得丈夫与妻子的不稳定工作有着不同的意涵,性别角色分工观念、家务分工观念调节着夫妻双方对于工作与家庭关系的认知以及资源、时间、精力的分配,夫妻在性别角色分工认知上一致并偏现代,会显著降低妻子的家务劳动时间而提升丈夫的家务劳动时间。由不稳定工作形塑的资源状态影响家务分工的方式和机制,受到社会性别化认知的调节。考察家务劳动分工的平等化,既需要关注不稳定工作常态化带来的影响,又要分析男女双方性别观念现代性的同步提升状况。

    2025年04期 v.37;No.192 3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9K]
  • 价值兑现:新家庭主义视角下农村青年妇女的家庭支配地位

    袁梦;

    农村妇女家庭地位的提升是促进妇女发展和加强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在广大中西部地区,农村青年妇女在家庭中逐渐具有了更强势的支配地位。研究发现,当前农村青年妇女家庭地位的提升与新家庭主义的转型趋势紧密相关。在个体价值和家庭价值并存的新家庭主义框架下,一方面,农村青年女性借用自身在婚姻市场中的性别优势实现对家庭资源、家庭规则和家庭文化的支配;另一方面,农民家庭形成代际合作的结构生产机制、婚姻妥协的策略维持机制和双系平衡的伦理合法机制,推动农村青年妇女的劳动价值、婚姻价值和情感价值得以兑现。这极大地提高了农村青年妇女的家庭地位,但过度依赖家庭支持蕴含着个体主义膨胀和引发家庭关系紧张等风险,不利于个人主体性解放的形塑,也不利于高质量现代家庭婚姻的实践。

    2025年04期 v.37;No.192 49-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5K]

性别与传播

  • 舆论、立场、变革:晚清报刊新闻中的秋瑾案件叙写

    张晓芳;

    晚清时期,报刊对秋瑾就义一案的新闻报道主要有文字和图像两类,包含基本史实的报道,秋瑾遇害原因的讨论以及民间与官府的言论对垒等,形成了一股舆论潮流。秋瑾题材的新闻报道在叙事母题、叙事话语、叙事视角、语言风格等方面遵循着一定的策略和技巧,最终影响了秋瑾形象的塑造。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报刊及报人们的立场及当时的民意指向,另一方面在于精英阶层发挥报刊的舆论动员作用,尝试构建新的社会秩序。

    2025年04期 v.37;No.192 58-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0K]
  • 数字时代妇女国际传播发展趋势与我国主流媒体优化路径探析

    蒋玉鼐;

    在充分梳理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数字时代海外女性受众的媒介接触特征,梳理海外媒体妇女传播的现状与趋势,对我国主流媒体妇女国际传播的优化路径进行探析。研究发现,数字时代的海外女性受众因时间贫困等因素更加回避新闻,将社交平台视为重要新闻获取渠道,对意见领袖的信任度并不低于专业新闻媒体,相对男性受众更加偏好软新闻。在此背景下,妇女国际传播呈现出新的特征与趋势。近年来,我国主流媒体妇女国际传播的内容更为丰富,与海外机构的合作更为积极,传播渠道更为多元,但仍有提升空间。建议我国主流媒体可从聚焦时代议题、培养意见领袖、深化精准传播三个方面着力,以进一步优化针对女性受众的国际传播,持续扩大在“半边天”领域的影响力。

    2025年04期 v.37;No.192 66-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6K]

性别与社会

  • 妇女组织与社会治理的双重末梢——小区妇联实践探索

    潘璐;刘启慧;

    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与群团组织改革协同推进背景下,四川省青神县小区妇联的改革实践为妇女参与社会治理提供了经验。妇联组织通过“组织环境适应—结构功能调适—治理效能产出”的适应性变革路径,有效提升了妇女群体的治理参与度。研究发现,小区妇联通过三大核心机制重塑基层治理格局:一是作为“妇女组织”和“社会治理”双重末梢,缓解科层制治理的邻近性悖论,促进了政策与民生需求对接;二是以柔性赋权激活妇女主体性,构建“共情式治理”模式,将家庭情感劳动转化为公共治理资本;三是以家庭为治理单元,形成“一人带一家、一家带一群”的效能扩散机制,推动了“妇女—家庭—小区—社区—社会”的链式治理效应。然而,小区妇联在发展初期仍面临主体性困境和组织效能不足等挑战。未来应基于妇女发展需求与社会治理定位,加强组织建设,突出妇联在基层治理中的特色与优势。

    2025年04期 v.37;No.192 75-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5K]
  • 从性别空间到脆弱关怀:且谈女性友好型城市

    曾晨妤;

    空间并非性别中立,它既是社会性别关系的具象化表现,又是后者的产物。在性别主流化的全球趋势下,女性友好正在成为一个新兴的城市发展理念。不过,女性友好理念的基本内涵、具体实践及其普遍性意义尚待深入研究。研究发现,女性友好型城市是一种以女性视角来看待空间规划治理、改善人类因其生理性征而遭遇到各种社会问题的城市,而女性友好理念的空间化、社会性别关系的定式化是需要突破的两个实践难题。由此,“无社会性别差异的空间”可作为城市规划的一种理想型,以平衡不同性别群体的空间权利关系;同时,女性友好也是指向全社会友好的,它与老年友好、儿童友好等理念一样,均对人类之脆弱性报以共同关切。

    2025年04期 v.37;No.192 85-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6K]

性别与教育

  • 高中女教师职业稳定性的质性研究

    武晓伟;林思涵;安旎;

    高中女教师在中学阶段占据较大比例,随着教育教学的变革,其职业发展愈来愈受到社会关注。文章聚焦高中女教师职业稳定性的现状及影响因素,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8名高中女教师进行半结构式访谈。研究发现,高中女教师的职业稳定性受到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共同影响。主观因素包括教师的身份平衡、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追求;客观因素包括薪酬与福利待遇、晋升机会、退休政策、职业环境等。高中女教师总体上对职业发展呈现积极态度,但也面临多重障碍与矛盾,提升其职业稳定性需要教师个体、学校管理和国家制度建设的三重关注。

    2025年04期 v.37;No.192 94-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9K]
  • 工作预期收入与大学生专业选择的性别差异:基于情境理性的视角

    李晓菁;田志鹏;

    在全球化和国际竞争的背景下,高等院校中存在的专业性别隔离不利于充分调动科技创新的人才资源。性别社会化理论和理性选择理论分别从文化维度和经济维度解释大学专业性别隔离的再生产。参考以上理论,在情境理性视角下分析2022年大学生调查数据发现,尽管选择理工科专业可以提升女性的预期收入,但也意味着女性可能面临更高的性别收入差距。在高校学生培养和就业工作中,有针对性地加强理工科专业女生的学业和就业指导,推动缩小理工科毕业生的性别收入差距,对于缓解大学专业性别隔离、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25年04期 v.37;No.192 103-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0K]

女性文学

  • 大庭美奈子“野草”创作中的生命意识

    侯冬梅;

    日本女作家大庭美奈子(1930—2007)在大学毕业前后开始接触鲁迅文学,此后,无论是在其参加民主革命运动中还是在文学创作中都深受鲁迅文学尤其是《野草》的影响。大庭美奈子用野草自喻,同时着力书写生命意识,刻画女性自我与人类存在之根。她将第一本散文集命名为《野草的梦》,后来还创作了多部描写战后日本社会精神层面的“野草”系列作品,形成日本文坛中独特的“野草”言说。《和鲁迅》《野草的梦》与鲁迅文学的互文关系鲜明地体现出鲁迅之于作家的精神资源意义,而《火草》中的“火草”意象与镇魂思想是作家生命意识的具体体现,生动地演绎着作家在表达女性自我和反抗强权的社会革命精神。从大庭美奈子的“野草”言说可以窥见,女作家逐渐成长为“鲁迅伞下的一棵野草”并具备了“野草魂”的思想历程。

    2025年04期 v.37;No.192 112-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3K]

儿童发展与教育

  • 专业认证视域下学前教育师范生音乐素养与教学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

    王丹;刘怡;顾理澜;

    在专业认证背景下,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的音乐素养与教学能力培养,是提升未来幼儿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内容。基于专业认证标准,以“一践行三学会”的毕业要求和幼儿园的实践需求为导向,审视当前学前教育师范生音乐素养与教学能力培养现状,发现存在课程设计缺乏与毕业要求的精准对应、实践教学不能全面覆盖幼儿园教育教学需求、考核方式未能对综合素养进行全面评价等问题。基于此,提出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师资水平以及完善评价机制的培养策略,以期为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的音乐教育与教学能力培养提供一定理论支持与经验借鉴。

    2025年04期 v.37;No.192 120-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1K]
  • 下载本期数据